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的“2022年闽南文化非遗周”将于本周五于厦门启动。在泉州市艺术馆内,参会人员正在整理、包装展品。届时,陶瓷、水密隔舱、花灯、砖雕等颇具泉州特色的非遗传承人作品将亮相展会。 泉州参与“2022年闽南文化非遗周”工作人员 赖文明
它这个耳朵的下面是空的,最主要的是它这边的细节易碎、易断,我们会针对这个细节来做特殊的包装处理。包装处理完后,我们还将做防震、防潮的相关措施。
泉州市艺术馆馆长、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丁聪辉
我们从全市精心挑选了80多幅(件)非遗传承人的作品,其中包括比较有特色的惠安石雕、影雕、漆线雕,以及泉州花灯等等一些优秀作品来参加,另外我们选了16个项目去参加闽南非遗集市。
2007年6月,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, 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,泉州市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。做好文化保护, 泉州起步较早,特别是在非遗文化方面,泉州一直进行各种探索。早在1989年,泉州便尝试开展南音进校园活动,将南音作为乡土教材、特色课程引入中小学校。在生活中弘扬,在实践中创新。在泉州,“非遗”从十多年前一个拗口的词汇,如今演变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。“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精神,让长期扎根非遗保护工作的丁聪辉深有感触。
泉州市艺术馆馆长、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丁聪辉
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后,我们倍感振奋,更加坚定我们工作的信心。其实这几年泉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,比如在收集、整理基础性的工作,我们有做了一个“十百千基础工程”的保护工程。同时我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个平台在传承、传播、研究、交流等方面也做了不小的成绩。我们利用我们的节日,以及移动非遗馆、数字化在传承、传播这一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尝试。